濮阳位于华北平原中部、黄河下游、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面积4271.1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5.29万公顷。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4.3万人。濮阳是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濮阳是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和中部地区天然气储配中心,濮阳正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建设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华北能源枢纽、北方水利枢纽。濮阳是一座文化特色独具、发展潜力巨大的魅力龙都、活力新城。
历史沿革
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古墓葬发掘出墓主遗骸和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等。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认定,墓主人应为原始部落首领。伏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墓主人是一代伏羲。濮阳成为中华民族龙源圣地和祖茔圣地。201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确立了“上古文明看濮阳”的历史地位。龙文化已成为濮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濮阳的境域不大流变大,建市不长历史长,是濮阳历史的一大特点。濮阳古称帝丘,五帝之一颛顼曾都于此,史称“颛顼之墟”。夏建方国昆吾,与顾(国)、观(国)并存。周为卫国属地,自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至公元前241年秦徙卫于野王,卫在濮阳建都共388年。战国时期,因帝丘处于濮水之北而得名濮阳。秦并六国而于河(黄河)济(济水)间置东郡治濮阳,延及两汉。其后,濮阳郡、顿丘郡、昌乐郡屡有置废。唐置澶州,宋为开德府,金改开州。此间,境内各县时析时合,归属纷乱。明清两代,开州、濮州并存境内,分属直隶和山东,后由直隶州降为散州,至民国再降为县。民国之时,河北省曾于濮阳置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后改称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濮阳全境为冀鲁豫边区腹心地区,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驻扎于此。因战争形势,境内各县屡有分合,数度划转。1945年10月至1946年11月,冀鲁豫边区政府曾在濮阳县城设立濮阳市。1949年8月成立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改为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9月,濮阳专区撤销,所辖濮阳、清丰、南乐三县并入安阳专区。1958年3月,安阳专区与新乡专区并为新乡专区。1961年12月,两个专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仍属安阳专区。1964年4月,范县(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由山东聊城专区划归河南省安阳专区,以利于黄河治理。1973年12月,范县东部9个公社析出成立范县台前办事处,直属安阳地区。1978年12月,台前县成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原油田在濮阳县、范县境内开展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并延至周边地区及黄河南岸山东省东明县等地。
1983年建市前,濮阳境内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行政区划,境域演变频繁。1983年9月,濮阳市建立,辖滑县、长垣、濮阳、内黄、清丰、南乐、范县、台前8县。1984年2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郊区。1985年12月,设立濮阳市市区(2002年更名为华龙区)。1986年1月,滑县、内黄县划归安阳市,长垣县划归新乡市。1987年4月,撤销市郊区,恢复濮阳县。现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5县1区,设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3个功能区。
文化名城
龙文化、帝文化、字文化开启了华夏文明之光。自“中华第一龙”发现以来,濮阳龙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其考古价值本身,濮阳龙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濮阳人民以龙会友、以龙聚商的地方文化品牌。濮阳市经常举办龙文化活动周、中华龙文化节二月二龙文化节等文化、经贸活动,宣传和发扬龙文化。濮阳是“帝舜故里”。帝舜一生的社会行为就是帝舜文化的实践。帝舜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它的内涵是道德文化的集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南乐是“仓颉故里”。造字圣人仓颉是中国汉字体系的始创者,他创造的鸟迹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文化之先河。南乐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并建有“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仓颉陵庙、造书台诉说着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庙会、仓颉汉字文化节活动是我们激活和张扬古老汉字魅力尝试。
姓氏文化、孝道文化、和谐文化植根于这片沃土。濮阳是中华姓氏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濮阳姓氏繁多,其得姓原因也复杂多样,有赐姓的,有以国名为姓氏,以封地为姓氏,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祖上的谥号为姓氏,还有因避讳、避仇、避祸改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等。中原姓氏研究会考证有17个大姓源于濮阳境内,分别为张、姚、顾、孙、范、孟、文、孔、柳等。另有70多个姓氏源于濮阳。姓氏文化,作为根文化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寻根问祖热潮。姓氏研究、恳亲拜祖为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张姓文化已在濮阳大地上闪耀光彩,“张姓祖根在濮阳”已得到海内外的广泛认同。
作为中国的孝道之乡,有着悠久的孝道文化历史。五帝时期的孝子舜,出生在濮阳,其孝感动天的故事流传至今。孔子在卫国的10年,濮阳成为他传播儒家文化、教书育人及贤者论道的中心和忠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受儒家文化熏陶,濮阳历史上孝子辈出,子路百里负米、闵子骞芦衣顺母、吴猛恣蚊饱血等敬老孝亲的故事耳熟能详,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隋朝,孝子张清丰把“善事父母”当成一种“规矩”坚守一生,渐渐衍化为中原大地千万家庭的尊老习俗,衍化成中华孝道文化的表现形式。清末,清丰柳格士子元村刘永之徒步赴新疆“万里寻亲”“万里归梓”的故事,家喻户晓。2009年,清丰县被命名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孝道文化在濮阳大地上发扬光大,成为和谐社会的一段美丽浪花,丰富了濮阳文化内涵。
濮阳和谐文化源远流长。柳下惠宽厚仁慈,春秋时期“尚和”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濮阳县柳屯镇的《唐兀公碑》记述了唐兀(杨)氏融入汉族、和睦相处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台前县的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和谐持家,“百忍义门”见证了这一和谐包容的温馨图景。
杂技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文化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濮阳是杂技的重要发源地。濮阳市的东北庄与河北吴桥并称“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是“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杂技起源于上古,萌生于春秋,形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勃兴于现代,鼎盛于当代。濮阳市成立后,濮阳杂技实现了新跨越。近年来,濮阳市大力发展杂技文化产业,将杂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培养杂技人才、保护杂技文化、加速杂技事业发展,濮阳市规划了东北庄杂技文化旅游园区、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杂技人才培养基地—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承办了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濮阳杂技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濮阳已成为融杂技表演、杂技出口、杂技培训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濮阳杂技成为濮阳乃至河南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濮阳杂技志》是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部门编撰的全国首部杂技专业志书,成为传承杂技文化、弘扬杂技精神的又一张杂技名片。
濮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往今来多种剧种交流融汇的中心,堪称“戏曲之乡”。在历史上曾有19个剧种竞相流传,至今仍保留着目连戏、大弦戏、柳子戏等稀有独特的古老剧种,其中目连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近年来,濮阳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加强对稀有剧种的挖掘保护开发,使这些文化瑰宝获得新生。2006年,濮阳市的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目连戏4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罗卷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濮阳的舞龙舞狮舞虎、秧歌、麦秆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展现了濮阳人民对生活的创造和乐趣。濮阳壮馍、白堽羊肉汤、桃园耗辣椒、五香糟鱼、渠村黑牛肉等名吃则是反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让这方土地充满魅力。以戚城遗址为代表的春秋文化遗迹是卫国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以中心阁、迴銮碑、御井为代表的文化古迹,彰显着濮阳作为河朔保障、军事要冲的地位。至今,全市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濮阳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中国仓颉文化之乡、中国孝道文化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华帝都、华夏龙都、全国文明城市等,这些荣誉及“九城二奖”的获得不仅是对濮阳雄厚的文化底蕴的肯定,也是对现代濮阳人传承历史文化、奋斗争优的嘉奖。
红色热土
濮阳是革命老区,是直南革命斗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和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龙都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为追求民主进步、反抗压迫侵略,以无悔付出和高尚节操铸造了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革命老区作为濮阳的一张特殊名片,承载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为濮阳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濮阳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建立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员到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活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参加共产党的组织,深入农村、学校发展党员,并于1927年4月在南乐县佛善村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党支部。
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阳县委,领导濮阳、清丰、南乐、大名四县党的工作。清丰、南乐、范县等地也相继建立了中共县委。濮阳地区早期党组织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先后发动组织了温邢堌农民斗争、盐民斗争、姚家暴动等早期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
抗日战争时期,濮阳一带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区。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于此,濮(县)范(县)观(城)地区被誉为“钢铁濮范观,边区小延安”,清丰单拐被誉为“中原红都”。濮阳抗日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斗日寇、战伪顽,反“扫荡”、破““蚕食””,抗天灾、渡难关,使这里成为党和人民军队坚持长期抗战的坚固堡垒。
解放战争时期,濮阳是华北解放区的南大门,是中原、华东野战军逐鹿中原的后方基地,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成功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前进阵地。在这里,华东野战军进行了著名的新式整军运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强渡黄河挥师南征。为支援前线,濮阳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力量,数万民兵、民工随军出征,顶风雪,斗酷暑,用最原始的工具运送物资,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清理战场,妇女在后方碾米磨面,赶制军衣军鞋,昼夜不停。在一次次参军热潮中,数万名优秀青年入伍。濮阳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濮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军、伪顽势力、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境内70余处革命旧址成为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其中清丰单拐、范县颜村铺、台前将军渡等革命旧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清丰单拐是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期(1944年—1946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所在地,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同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现保留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和邓小平、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23处。
颜村铺是革命老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段君毅、曾思玉等老一辈革命家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范县、濮县、观城县一代创建的敌后根据地作战指挥中心所在地,在这里党团结带领濮范观人民,坚韧不拔,顽强奋战,狠狠打击了敌人,开展了减租减息、土地革命斗争,使颜村铺成为冀鲁豫边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台前县孙口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地点,1946年下半年,为了确保大军能胜利渡河,冀鲁豫军区成立了黄河司令部,司令部就驻在孙口。1947年6月30日,12万刘邓大军以孙口渡口为中心,从张秋镇至临濮集300华里的沿黄各个渡口强渡黄河,突破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将主要战场引向国民党区域,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濮阳人民踊跃支援刘邓大军,沿黄各县共出动120余万人次,3.7万人参军参战,修建大批船只,动员所有船工,保证粮秣供应。7月17日,刘邓首长通令嘉奖黄河各渡口员工,称赞他们“积极协助我军渡过了大反攻的第一个大障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又从孙口渡河。当时人员多,时间紧,又有大量的炮车、卡车和其它辎重,黄河司令部与当地发动广大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筹集大船180艘,麦秸80万斤,还有大批的木板、木桩、绳索、铁丝等物,在黄河上搭起一座浮桥,南下大军浩浩荡荡地过了十几天,胜利完成渡河任务。
活力新城
濮阳市是一个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建市之初,伴随着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油气采掘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作为中原工业新城,被誉为中原明珠;随着油气产量的下降,濮阳市围绕“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2000年以来,先后提出“以工兴市”“产业强市”等战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着力培育特色新兴产业,由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发展为“三大、三专、四新”产业体系。2011年,濮阳市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濮阳市围绕“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战略目标,聚焦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重构产业体系、重塑发展优势,坚持以产业转型带动全面转型,努力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2020、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今天的濮阳,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目前培育形成了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家居、氢能等主导产业,涌现出中原大化、天能集团、濮耐集团、宏业生物、惠成电子等一大批大个头企业,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更加坚实。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13亿元,占河南省的近五分之一,新型化工基地上升为省级战略;建成全国首家聚碳新材料产业园区,绿色涂料产业园被工信部列为“高端绿色专用涂料”优先发展产业承接地,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两家之一、河南省唯一重点扶持的示范性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纳入“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全省首座集加氢、加油、充电、加气于一体的综合加能站建成投用。在全国资源城市转型发展中跑出了“加速度”,正向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原氢城”昂首向前遥。
今天的濮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濮阳是全省第一个有城市规划的城市,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九城二奖”。建成区扩大到133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近百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8.7%,居全省第1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跻身全省第一方阵,龙山跃然成形,龙湖风光旖旎。荣获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市域创建示范市,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公交。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机制,行政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99%以上。“气化濮阳”实现滩区之外村村通。
今天的濮阳,区位优势日益彰显。京九高铁纵穿东部,晋豫鲁铁路大通道横贯全境,济郑高铁开通运营、全线贯通。文23、文96等储气库相继投用,建成华北地区最大地下储气库群、库容达127.62亿立方米,河南石油天然气交易有限公司在濮注册,中部地区天然气储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引黄入冀补淀、引黄入鲁等水利工程建成投用,累计向河北输水 28.97 亿立方米。濮阳不仅在战争年代为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作出了突出历史贡献,更在新时代继续为祖国的千年大计做好濮阳文章。
今天的濮阳,动力活力加速释放。在全省率先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实现全市省实验室、省级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零突破”,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8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超10%的企业有58家,超50%的有 18家,与我市开展合作的知名科学家达50余人。中建材、德力西、东方雨虹、展辰新材料、星汉生物、广东国鸿、中沁泰康等一批国内外 500 强和知名企业相继落地, 赛能多晶硅、巴德富新材料、天顺风电、科大讯飞智能制造基地、远景储能制造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在全国首推“一码集成”“一照准营”,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连续三年居全省第4位。濮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今天的濮阳,人民福祉明显增进。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就业创业“先锋贷”“七天速贷”经验全国推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化,高等教育“一本六专”格局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开展“刷脸就医”“先看病后付费”,濮范台三县提前高质量脱贫摘帽袁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10.3万名滩区群众迁出黄河滩,过上新生活。在全国率先实现丹江水全域覆盖,全市人民都喝上了优质甘甜的丹江水,农村供水“四化”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大型杂技情景剧《水秀》连续上演14年,创下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杂技界的经典之作。“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中原石化城”的城市符号更加明亮。
回首过往,我们在历史大道上留下的每一个坚实足迹,无不折射出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的不懈追求,无不见证着接续奋斗、继往开来的使命传承。濮阳人民不愧是勤劳善良、乐于奉献的人民,是不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人民,是奋发进取、不懈奋斗的人民。现在的濮阳是一个上下勠力同心、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是一个富有特色、富有魅力的城市。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