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是地方综合年鉴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地方综合年鉴的提要、总纲,将一个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以时间为顺序展现出地区年度发展的全貌。能在较短的篇幅内展现出上年度地方发展的亮点、要点及热点事件,能让读者迅速统览地方综合年鉴的主要内容。如何编纂好综合年鉴大事记?其关键在于需要清楚了解大事记的本质特点,明确大事记记述的基本原则,掌握大事记记述的具体方法。结合2024年濮阳市县年鉴编纂具体实践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一、综合年鉴大事记的特点
(一)纵观全局,贯穿百科。在地方发展的宏观层面上,凡是涉及地区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活动、政策、人物等,均为综合年鉴大事记的记载范围。年鉴大事记以时间纵向记事,一线贯穿百科,纵横交错,提纲契领,与年鉴彩版、内容正文互为补充,是反映地区总体发展情况、勾勒高质量发展轨迹、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缩影。
(二)每事一条,相对独立。大事记一般采用一句话的方式,在一个条目中着重记述一件事情,一般用一个单句或者一个复句,少量的一两个句子,长条目基本控制在一二百字内。与综合年鉴的特载、专记、正文、附录等相比,条目的独立性较为突出。
(三)高度浓缩,信息丰富。综合年鉴大事记体量虽小,却信息容量大、资料含量高、撰写要求严格,参考《春秋》记大事只有两个字“秋蝗”来看,大事记只列其事、不能褒贬,既要突出年度亮点、反映地区特色,又要便于检索、一目了然,更要全面收录、不可遗漏。
二、综合年鉴大事记记述的原则
(一)坚持历史眼光,“大、新、特、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大事,是精选内容第一条原则,必须准确分析和判断这些大事在历史上是否真正具有价值”,年鉴大事记记述基本原则亦是如此。大事记要撰写地区所度内发生的大事、新事、特事、要事、首事、异事等,撰写大事要提高站位,从全域全局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成果、新技术、新举措、新动向等,某一领域获得的重大成就、重量级奖项,或常年不遇又造成恶劣影响的自然现象、流行疫病等。自然现象记述较少,一般记录的都是异常现象,非常具有存史价值,不应忽略或缺少。如《深圳年鉴(2020)》大事记4月记述“11日,深圳遭遇短时极端强降水天气,共有11人死亡。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立即指导搜救,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现场指挥救援”,该大事记条目如实记录了强降水的具体时间、后果及基本应对措施,在《概貌》部类中“自然环境”分目下的“气候特点”条目,对“4·11”雷雨大风信息有具体描述,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二)坚持越境不书、越时不立。“区域界限明确,以本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越境不书”是《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第五章第十五条的原文。越境不书,是志书、年鉴撰写的基本范围,更是年鉴大事记记述的基本范围。只记录特定区域内发生的事实,主要发生地在本地区涉及其他地域的,可适当延伸。如《濮阳年鉴(2023)》大事记6月记述“20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正式通车”,客观记录濮阳至郑州段全长197.3公里。同页,8月记述“17日,濮阳市公安局4G执法记录仪管理系统政府采购项目”事件,为首例跨省联动评标项目,涉及的省市也一并记录。
(三)坚持通典不录、常事不记。许家康曾指出“条目应以大事要闻为主要记述对象,尽量减少对日常事务和一般工作情况的记述”。坚决杜绝滥收或遗漏,做到该收的尽量收录,不该收的一件也不录。正如许家康所言,日常性、一般性、例行性、事务性的事物不记,一般工作情况的不要记述。大事记主要记述大事中的大事,新事中的新事。对于颁行全国的法规、方针和政策,只记本地区、本领域独特创新做法、全国或全省较有影响的执行结果或明显优于、先于、多于其他地区的内容。《华龙年鉴(2024)》大事记中收录190余条事件,大量突出领导活动、常规会议、考察调研、座谈研讨等常规事项,过于突出领导轨迹,很难看除本年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影响较大事件或独特做法,明显对年鉴大事记的记述原则存在理解偏颇现象。
三、综合年鉴大事记记述的方法
(一)搜集资料渠道权威广泛。综合年鉴大事记资料的来源要权威可靠,观点正确,取材真实,有根有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综合年鉴资料来源不断拓展,年鉴大事记的资料来源同样如此。《濮阳年鉴》近几年除了部门供稿、县区供稿外,注重收集中央、省级官方报刊对濮阳的相关报道,《濮阳日报》《当代濮阳》《濮阳大事月报》等地方权威报刊的头版头条、重磅新闻,对市县政府及单位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渠道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年鉴大事记应长期以承编单位的供稿为主,官方报刊、网络渠道为辅,“编写大事记,应对各个事条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记述的内容与事实相符”,认真搜集、精心挑炼、仔细审核,必须仔细推敲,内容不实、根据不详的资料一般不予采用。编辑挑选出大事条目后,要与供稿人员核实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保证其记录要素的完整性、客观性,同时注意要与专记、附录、正文内容相一致或互为补充,保证时间、事件、数据等资料一致。
(二)记录事件要素完整齐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第二十四条指出“大事记。选录大事要得当,做到重要事项不漏,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可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年鉴大事记记述要把握事件叙述的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交代原因或结果,记述事件的阶段过程。如《深圳年鉴(2020)》大事记5月记述:“16日-20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行。本届文博会设主会场9大展馆和66个分会场及各类专项活动,780万人次参观,近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按照年鉴大事记纪事本末体的原则,用百字左右,完整、系统地介绍文博会的资料信息。
(三)语言文字编辑精炼规范。大事记选用的事件在相对应的部类中应有专题条目对应,但与条目撰写区分开来,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做到“字字珠玑”,“在保证基本要素不缺失的情况下,用最短的话把信息讲清楚,并且要点突出、最核心的资料价值体现出来即可”。《南乐年鉴(2023)》大事记有21页,字数明显偏多、占全书比重偏大,其选用的各条目,均未按照精炼语言进行描述,其中1月记述“24日,中国共产党南乐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扩大)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将会议纪要原文照搬到大事记中,此条目共有2000多字。同时与《中国共产党南乐县委员会》部类下“重要会议”分目中的“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扩大)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一致,大事记条目甚至比正文条目内容更多、叙述更拖沓,这与大事记条目比年鉴正文更精炼、更简洁的要求相违背。
(四)内容篇幅统筹平衡有度。年鉴大事记记述要做到选录大事内容得当、篇幅相当,涵盖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不能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不能把大事记当作领导活动、会议活动等的独立部类。在《华龙年鉴(2023)》大事记中1月份的18个条目中,有17条基本都是四大班子领导的调研、会议、慰问、指导等日常性事务,其他月份同样如此。大事记定位错误、原则偏颇,加上篇幅限制,该综合年鉴大事记基本只记录领导行踪,日常性、事务性记述情况也异常突出。另一方面,各月份记录大事记条目要大致相当,一般情况下,不能出现各月份比重失调的现象,《清丰年鉴(2023)》大事记中11月份记述只有2条大事,虽然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有关,但编辑仍应多方查阅资料、深入挖掘信息资源。在《濮阳年鉴(2023)》的大事记中11月份记述的“14日,清丰县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18日,清丰县退休教师高林普入选2022年第三季度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2件大事,均未入选《清丰年鉴(2023)》的大事记中。
综合年鉴大事记看似简单,其作用举重若轻,需要有大局观念、历史眼光来去粗取精,需要撰写的全面客观,既要素具全又高度凝炼,既用编年体又用纪事本末体,编辑需要高水平的认知,耗费大量的精力。县区年鉴随着编纂经验的丰富,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对年鉴大事记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大事记的特点,遵循志鉴编纂规范和“两个规定”的相关内容,广泛搜集资料,选出“大、要、特、新”的事件,用高度概况的语言精准全面记录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与年鉴其他相关内容表述相一致,从而将大事记记述的更完整、更科学、更规范,起到其统览全局、亮点突出、便于检索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